文:曾素音

配合供佛斋天法会,莎阿南佛学会也谨此接受大众的十供养,简称十供。

所谓十供养,是在佛前,以香、花、灯、涂、果、茶、食、珠、宝、衣等十种物品,虔心供养三宝。十物有各自的意义与功德,含佛教典故,也注入汉传文化,表象带着供养者在世间的期许,但,更不可忽视的,是其出世间的深层含义。

图片来源:http://www.chinabuddhism.com.cn/wmjx/

1. 香供养

象征意义:五分法身功德香,即戒香、定香、智慧香、解脱香与解脱知见香。
供养功德:心灵安稳,身体洁净;三业清净,多闻妙法。

香供养的精神为精进,我们看到烟,闻到香味,就要想到精进。所谓勤修戒定慧,平息贪嗔痴。我们知道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。通过遵守行为上的戒,约束自己的言行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:人如果守戒,心自然有定力;通过定来摄心,可以生起禅定;依于禅定起观,可以得到智慧。有智慧的人,所做所为,皆以正知见为导向,趋于身口意三业清净。人若有出离心无所执,即能断烦恼,解脱生死;再来,《金刚经》里说:法无定法。当你觉悟到一切法皆是佛法,但却又不住一切法,“无住而生心”,即是真解脱。

香燃烧时,香气弥漫空间之时,是自灭而留香于人,如同人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慈悲喜舍自利利他。

图片来源:https://www.bao315.com/xt/165912.html

2.花供养

象征意义:微妙万行,开花结果/六度万行,庄严佛果。
供养功德:处世如花,见者欢喜;身常香洁,欢喜真理。

花清香扑鼻,清心养目,用花供佛,庄严佛堂,恭敬之心,油然而生。在《大梵天问佛决疑经》也记载着大梵天至灵山,以金色波罗花献佛,舍身为床位,请佛说法的恭敬表现。而在《佛为首迦叶长者说业报差别经》及《法苑珠林卷三十六》中,曾记载以香花供养如来的十种功德:
一: 处于世间如花一般茂盛生长。
二:身上无有臭味污秽。
三:福德及戒行之者,遍满一切方所。
四:随所受生的处所,得鼻根不坏,能清楚分辨各种香味。
五:能于世间超特胜出,为众人所归仰。
六:身常保持芳香清洁。
七:乐于听受正法,受持读诵。
八:具有广大福报。
九:命终之后生于天上。
十:能疾速证得涅槃。

花代表因,因行,代表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修持这六度之花,能够得到圆满的果报,即因地努力,成就正果。供花代表修好因、修善因,所以佛前供花,供养的是佛菩萨,也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修好因,才能得十种不可思议之无量功德!

图片来源:https://www.97su.cn/wei-sushi-11606

3.灯供养

象征意义:光明,智慧。
供养功德:眼睛明亮,资财充足;获正知见,智慧圆满。

灯象征着光明与智慧。灯燃烧自己,照耀别人。继程法师的《慧灯普照》写到:“灯燃起了,灯亮起了,就是为了要普照。漫长的黑夜,需要灯的普照,无明的人生,更需要灯的普照。。。。。光明的普照 需要灯的延续,真理的传播,需要灯的延续”,如同我们要尽形寿的精进修行,获正知见,破除无明,得智慧,圆满自觉而觉他。以自己的智慧,自己的体力,自己的技能等,服务社会,利益一切有情众生,舍己为人而不求回报。一盏灯,点万灯,灯灯无尽,大慈大悲的指引一切众生。真正这么做,自自然然在世间也就眾善常隨,身心安稳,遇境心不随境转,诸事吉祥,资财充足。

图片来源:https://www.ruten.com.tw/item/show?22033126623853

4.涂供养

象征意义:甘露水,抚慰众生烦恼。
供养功德:身心清净,相貌庄严;远离烦恼,人缘良好/尊贵自在。

“涂”,梵语即水。经云:“水能离垢得清凉”。水不但能洗除众垢,令物清净,并且水还具有和合性,无论大江、小溪汇聚一方,皆成一体。就好比大众学佛,最后都能成佛。所以用水供佛,洗己心垢,降服妄念妄行,心既清净,自性现前。净空法师开示:“水代表的是清净心、平等心。看到水,就想到自己在一切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当中,要知道修清净、平等。清净、平等心就是佛心”。世人能以这颗佛心待人处事,既无有偏见邪见,和颜悦色广结善缘之际,也远离烦恼,日子自然过得心安理得,豁达自在。

图片来源:https://world.taobao.com/product/%E4%BE%9B%E6%9E%9C%E7%9B%A4.htm

5.果供养

象征意义:出世圣果。
供养功德:圆满无缺/远离瘟疫,不受灾害;受诸喜悦,早证佛果。

因和果,果是成就,成就有分不同的层次。修十善业,得人的果报;修禅定,得天人的果报;断烦恼,得阿罗汉的果报;行菩萨道,是成佛的果报。所谓“菩萨畏因,凡夫畏果”,菩萨和凡夫同样都会畏惧苦果,但,菩萨会在因地努力,未来才能得到乐果;而凡夫因为无明愚痴,则在果上轮回挣扎,反而烦恼不断。因此,供果,表象是期许家庭平安,远离灾害,实际就是提醒佛弟子,要谨记因果与四圣谛,付诸于行动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精进不懈,如实如法修行,让所发菩提心,永不退转。唯有如此,才能随喜功德,受诸喜悦,乃至脱离生死轮回,成就无上佛果,得真实究竟圆满。

图片来源:https://www.sohu.com/a/259051400_100208861

6.茶供养

象征意义:清醒。
供养功德:口齿芳香,永离渴爱;安乐少病,具诸福报。

开门7件事(7样必需品):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酱、醋、茶。茶供养是取茶之特性,表义为清醒,一杯好茶在手,精神百倍。茶能退睡魔王,喻意众生置身无明中,如同昏睡,昏昏沉沉,迷迷糊糊,不思因果,在六道轮回。以茶供养,希望得以提醒自己保持正念,觉照自己的起心动念,加上清晰的思维,适时审查自己的心,让自己智慧增长,成就一切善法功德。茶有茶道,佛有佛道,唯有在佛道上亲近与恭敬三宝,以三宝为皈依处,才能心无挂碍,永离执取的渴爱。

图片来源:https://www.wayfair.com/kitchen-tabletop/pdp

7.食供养

象征意义:禅悦妙食。
供养功德:力大无穷,寿命绵长;众人爱乐,辩才无阻碍。

食是生活中必需品。佛说四食:一:段食是生活中的食物;二:触食是我们对生活中的感受;三:举凡善,恶,无记法的学习与思惟,以及一再熏陶与思惟,都属于思食,是意识与意根的食物;四:识食是我们对食物的分别了知。人因为四食而轮回,所以我们应当以正确的方法和行为为生,与正命与正业为伍,觉知正法而不与贪嗔相应,做到少欲知足安乐,照顾好自己的身心,成就人间善业,供养的功德果报既能成熟。虽说食让人轮回,但我们仍能禅悦为食,更要把握人身难得,人人皆有佛性或如来藏,诸佛皆出人间的善缘,善用我们与生俱来的忆念胜、梵行胜与勇猛胜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。

另外,根据《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》,以慈悲心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:得命;得色;得力;得安稳无碍辩;得无所畏;无诸懈怠,为众敬仰众人爱乐;具大福报;命终生天;速证涅盘。《佛说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》中说:“一日施食。一天下饿鬼皆得食吃。多日施食。十方六趣一切饿鬼尽得饱满。如是菩萨所得福聚不可思议。难可测量。不觉不知。自然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图片来源:http://art.ifeng.com/2020/0730/3505135.shtml

8.珠供养

象征意义:摩尼宝珠。
供养功德:相貌庄严,风度美好;破除悭贪,速证圣果。

珠的象征是摩尼宝珠,其精神为圆融无碍。摩尼宝珠是佛菩萨,如观音菩萨满众生之愿的法器,也是我们日常修习,提升正念的法器,让我们在舒心顺境中法喜充满,逆境中则当作逆增上缘,以勇猛胜精进修持。珠代表着破除悭贪,让人内心明彻明净,珠者表圆,学佛的人行为举止要圆融,待人谈吐要圆融,远离知见上的偏差,所作皆办,具足佛法,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。

图片来源:http://cibsa.org.tw/cimsbs/00_b/05_featureRituals_b01.html

9.宝供养

象征意义:法宝。
供养功德:消除业障,心得安宁/自性清净;福寿绵长,永离恶道。

宝供养的精神是恭敬,宝象征法宝,佛陀说的真理是让众生离苦得乐,愿离一切虚妄染着,诸恶莫做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。一切众生把意识心,当作是自己的心,因此,佛就依此众生所执著的妄心,来显真心本体,说明离妄无真,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盘的道理。假如你认得自心,见性了,这就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

图片来源:http://sinhala.adaderana.lk/news.php?nid=144437

10.衣供养

象征意义:柔和忍辱,出离生死。
供养功德:所有安全,不遭受破坏;色泽柔美,具诸财宝。

用衣服供养三宝,有柔和忍辱,出离生死的意义,也带有解脱的意思。此衣服是福田衣,也是解脱服。福田分为悲田與敬田:悲田为悲悯众生而给予布施,敬田是对三宝与家里父母的恭敬和供养。「衣」也为出家僧众袈裟,僧宝为求解脱而穿上此服,故袈裟又名「解脱服」。与此同时,衣也引申为依靠与皈依。学佛的人,须皈依三宝佛,行菩萨道,深入经藏,福慧具足,才能得到究竟解脱。因此衣供养着重发菩提心,自利利他,众生离苦得乐,脱离生死轮回。

莎阿南佛学会将在2021年2月19日(正月初八日,星期五)上午8时举办供佛斋天法会,礼请吉隆坡真如寺住持释如定法师,率众主法诵经。
基于疫情,此法会将全程以现场直播方式进行。

迎请廿四诸天及十供从即日起接收报名,信众可登入Google Form报名:https://forms.gle/JJJhx3cRxABQCJzb9
如有询问,可致电本会03-5121 5186查询。

参考资料来源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ompassion.Life/posts/283798888401897
http://www.huayenusa.org/library/lesson/2007-june/27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