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曾素音

踏入壬寅虎年,好多游子都回乡过年,弥补去年无法好好团聚的缺憾。说到缺憾,习惯了在新年期间出国度假,却依然无法如愿的人们,可能会有所感触吧。

说起飞行,人的心,一直都“想要出门”,这颗会往外跑的心,无时无刻都抓取“有”和“无”。诸如我没机会飞往冰岛,就“无”法看见北极光的曼妙舞姿,心中满是失望;如果我可以飞到日本赏枫,从地上捡起一片落叶,我就“有”了感受秋天的愉悦感。

而《心经》观自在的部分,是要我们不执取于有,不执取于无,了悟自性本然清净光明;一切现象皆从因缘生,是一种聚合而成的现象,因缘和合而显现;万物无法独立存在,必须相互依存,即使是智慧和所得,也不独立存在。

读了一行禅师在《心经:到达彼岸的智慧》的众多比喻中,让我们了解,与其执着于出外旅游的空间、时间、和地点,何不往「心里面」探索,看看心,到底去了哪里旅行。

我们就拿赏枫为例吧。我们看见叶子以绿色、黄色、红色在转变;当它躺在地上,变成褐色时,我们或许会难过于它的生命就此结束。但是一行禅师提醒我们,如果去深观,叶子不会害怕掉落枯萎,因为整个春夏,它都在工作,配合阳光和二氧化碳,滋养着整棵树。叶子只是它当时的形相。回归大地时,它继续滋养这棵树,未来它会再次以一片叶子或者一朵花显现。无所得,亦无所失;它不只是存在叶子里,也存在于一切现象中。

图片来源: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Xf9GdTmCxqQ

根据《迦旃延经》,当佛陀被问及何种正见能让我们接触真相时,佛陀回答:「超越有无之见。」

一行禅师通过《心经:到达彼岸的智慧》告诉我们,让我们受苦的是我们执著于“有和无”的概念。佛陀也有“六根”、“触”和“受”,但是佛陀不贪爱,佛陀自由、无执与慈悲。因此,“触”与“受”可以带来贪爱和执取,或者反过来,慈悲、自由、解脱自在。这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我们的六根和触,以及所碰撞出来的感受。

我们受苦,主要是我们有需求、有贪爱、愤怒、妄想以及分别心。我们执取形相,如同追逐蝴蝶,希望能抓住我们的感觉,幸福的对象,所得的成功,我们并不一定因为渴求和贪爱而执取,有时是因为恐惧。我们执著于一个独立自我的想法,我们的身份,害怕失去这个身份,这个我。

执取让我们不断追逐,让我们放弃当下,奔跑在未来。我们一直受苦,因为我们一直喂养它。禅师Luang Por Sucitto 在开示时,让我们反思,如果我们的惯性反应是对未来焦虑或愤怒等,可以试着在当下静下来,反问自己:「不焦虑或愤怒等,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?」。禅师说,我们本然具备慈悲善心,就如同看见受伤的小动物时,悲悯心油然而生,会想要帮助牠离苦得乐。可惜,当苦生起时,被无明爱染蒙蔽的我们,却急着回应,与它共舞。

我们修习,是给自己机会安坐,停下来深观一切现象“不可执”和“无相”的本性,由此得到智慧,而无需有所得、有所执取、抗拒与追逐。只要我们还在追逐,就会有障碍。一旦我们也能如此深观实相,我们的苦也会止息,从恐惧解脱,转为无畏,得到安详、自由与喜悦,也能帮助他人修习。

回到旅游的例子,Luang Por Sucitto 提到的调节心,也跟潜水时,调节浮力的道理相同。当我们下潜时候,我们需要把浮力背心里的空气排掉,就如同我们非常活跃时(挣扎、搏斗、恐惧和愤怒时),我们需要让负责刺激与战斗或逃跑反应相关活动的交感神经,交给副交感神经,进行平衡作用。后者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,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,使它们获得必要的休息、放松、消化与恢复。

图片来源: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hisK8AnB7v8

因此,我们就如同下潜时,不能给浮力背心充气一样,不让伴随惯性反应的种种概念法:“我应该怎么做”,“我不应该”、“我不能”或妄念如同充气一般介入。此时此刻此地就专注呼吸,让身体放松,让紧张的心静下来,达致身心平衡。正念呼气把妄念或恶念排出去,正念吸气让善念生起。这时候也可以忆念起得意让你随喜的功德,让心欢喜。

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我们都有觉悟的种子,愿我们能够继续走在修习正念与正定之道,安住当下,深刻地接触身、感受和认知,看见实相,让智慧生起。

一行禅师说,坐禅时,如果能享受安坐的每一刻,安住于内在的平静喜悦,你便是为世界的和平建立了稳固的根基。如此的日日观自在,即处处妙吉祥。祝福大家在壬寅虎年,吉祥如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