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陈文茜

疫情期间的清明节传统与管控程序,纷纷扰扰的让许多人也很困惑,佛弟子在这个时候又该如何传承这个敬天法祖的文化呢?清明节扫墓,广义的说是中华文化之继承和对祖先表达尊敬和缅怀;佛教也同样强调知恩图报的传承。孔子与佛陀虽分别住在中国和印度,却巧合生存于同一个时代。清明节正好架起了人间亲情“孝”的桥梁,是儒家和佛家共同提倡的伦理和谐之根本。

佛教修行所说的“上报四重恩”是指:
一、三宝恩
二、父母恩
三、国土恩
四、众生恩

其中父母恩指的是,父母祖辈的养育之恩,是重如山,深如海。所以,对父母最好的回报,其实不应只是物质上的满足;除了平日生活里要时刻对父母长辈恭敬爱戴,也要履行“生养死葬”,在父母身后也永存孝思。这和曾子说的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”是异曲同工的道理。

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:是故我今对佛世尊。及天龙八部。人非人等。劝于阎浮提众生。临终之日。慎勿杀害。及造恶缘。拜祭鬼神。求诸魍魉。何以故。尔所杀害乃至拜祭。无纤毫之力。利益亡人。但结罪缘。转增深重。
在祭拜祖先时若用三牲与酒肉等供养先人,除了浪费食物,而且这些宰杀动物来祭祀,或焚烧各类纸扎和冥纸的行为,不但不能利益亡者,还会折损自身的福报。在墓地焚烧还会毁坏周遭绿化及环境,且容易引发火灾,也更有违国土恩和众生恩的修持。

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:是故长者。阎浮众生。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。命终之后。设斋供养。志心勤恳。如是之人。存亡获利。
清明节气也是生机勃勃的春季,天气晴朗舒服,正是播种和植绿的好时机。清明节祭奠先人若用素菜、水果、鲜花等,可让祖灵获得安宁,也可以保护环境,维护生态平衡。多烧香不如多种树,杀生不如放生,让众生各得其所,共享安乐,何乐而不为呢。

《善生经》(也叫教授尸迦罗越经,巴利文Sigālovāda sutta,梵文Śīgalovāda sūtra)里提到:为人子女的义务就是时常做功德回向给已故的父母。

《户外经》(Tirokudda Sutta): 那些慈悲的,因此,必然记得已故的亲戚,并且以亡者的名字做供养。透过全心全意的功德回向,亡者将对做功德的活着的亲属感恩,并且祝福他们。那些已故者因为被记得和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感恩之心,心中将积极的对活着的亲属产生祝福。
由此可见,孝顺其实绝不是一时的情绪喜恶、也不是物质的给予、更不是表面功夫。所谓的“孝”,是由我们的内心的感情与良知,以爱心和美德维系伦理纲常,进而扩展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

清明节的真义是思恩图报,仪式的核心是至诚真心,身为佛弟子者都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。
一、到祖先灵位的坟墓、骨灰塔等地做打扫和拜祭。
二、到寺庙为先亡做超度法会,将功德回向给亡者。
三、为亡者受戒,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。
四、为亡者做增益功德,如供僧、点灯、诵经等,也将功德回向给亡者。
五、为亡者做一切善行,如放生与布施等,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。

今年虽然还有诸多管制和不便,我们还是可在清明节这一天与先祖进行心灵的对话,以朴素而崇敬的行动来表达慎终追远,也包含了我们对万物更新、生机勃发的期待和祝福。